朋友圈变身“助农卖场” 武陵源区黄家坪村5天销出4000斤包菜
朋友圈变身“助农卖场” 武陵源区黄家坪村5天销出4000斤包菜
朋友圈变身“助农卖场” 武陵源区黄家坪村5天销出4000斤包菜
沉甸甸的包菜整齐码放,等待运往城区(chéngqū)市场。
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累计帮助村民销售(xiāoshòu)包菜4000余斤。
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忙将包菜(bāocài)装车。
在市区经营牛肉全席(quánxí)餐饮店的秦老板预定1000余斤包菜。
红网时刻新闻6月(yuè)9日(rì)张家界(zhāngjiājiè)讯(通讯员 屈泽清 陈艺)6月9日清晨,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合乡黄家坪村的菜地里,翠绿的包菜叶(càiyè)上还凝结着晶莹晨露(chénlù),驻村工作队员与支村两委干部在田间地头忙碌穿梭。“老陈,老张,包菜还有多少?今天再来1000斤!”他们一边麻利地帮村民陈初立、张功发收割包菜,一边仔细核对(héduì)数量,将沉甸甸的包菜整齐码放,等待运往城区市场。
这场“卖菜行动”的(de)背后,是一次政府力量与社会资源协同助农的生动(shēngdòng)实践。今年(jīnnián)入夏,黄家坪村菜农种植的包菜迎来大丰收,然而因蔬菜长势迅猛,农户们分身乏术,采收销售进度(jìndù)严重滞后,大片新鲜包菜面临烂在地里的风险。
危急时刻,驻村工作队与支(zhī)村两委迅速响应,开启“双线助农模式”。在线下,他们带(dài)着新鲜包菜样品,逐家走访城区饭店酒楼、企事业单位,通过现场(xiànchǎng)烹饪展示(zhǎnshì)包菜脆嫩口感与多样做法,以品质为卖点,积极推介物美价廉的农产品;在线上,全体成员化身“助农主播”,在微信朋友圈、抖音、微博等社交平台高频转发农产品滞销信息,以饱含(bǎohán)真情(zhēnqíng)的文字与鲜活的视频画面,发动社会力量助农。
在市区经营牛肉(niúròu)全席餐饮店的(de)(de)秦老板正是被朋友圈的助农信息打动,立即预定了1000余斤包菜。“这些菜农辛苦(xīnkǔ)种出来的菜卖不出去,看着太揪心了。我们店里虽然主打牛肉菜品,但包菜作为配菜需求量也不小(bùxiǎo),正好能帮菜农解决燃眉之急。”秦老板不仅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采购,还在餐饮行业微信群、朋友圈积极发动同行参与助农。在她的带动下,当地(dāngdì)多家餐馆(cānguǎn)纷纷下单,累计采购包菜超2000斤。
采收现场,分工明确的(de)“助农小分队(xiǎofēnduì)”高效(gāoxiào)运转,有人俯身采摘装筐(zhuāngkuāng),有人守着磅秤精准称重记账,还有人协调运输车辆。“多亏工作队和村干部帮忙,我家2000多斤包菜5天就卖光了,价格还比市场价高。”村民陈初立捧着刚结算的菜款,脸上洋溢着喜悦。
数据见证努力。6月5日至9日短短5天,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累计帮助(bāngzhù)村民销售包菜4000余斤,带动农户增收4000余元。这种“朋友圈助农”的模式,充分发挥了社交平台传播快、覆盖广的优势(yōushì),以低成本、高效率的方式搭建起农产品(nóngchǎnpǐn)从田间到餐桌的桥梁,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(xīnsīlù)。但与此同时,也(yě)暴露出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、抗风险能力弱(ruò)等乡村发展痛点。
看着满载蔬菜的(de)货车驶向城区,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开放透露,村里将(jiāng)着手建立长效助农机制。计划通过发展订单农业,与企业、商超提前签订采购协议,稳定销售渠道;搭建电商平台(píngtái),培养专业的农产品电商运营团队,让黄家坪的优质农货通过互联网走出大山、走向(zǒuxiàng)更广阔的市场。未来,黄家坪村还将探索“社交(shèjiāo)平台+电商+农业”的深度融合模式,让朋友圈等社交媒介不仅成为(chéngwéi)应急助农的临时卖场(màichǎng),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长效助推器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