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宋江阵的文化钩沉
泉州宋江阵的文化钩沉
泉州宋江阵的文化钩沉
高甲戏(xì)中“宋江戏”人物形象
泉州宋江阵在“五一”期间亮相,受到了社会各界的(de)广泛关注。演出主要由(yóu)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编,融入了时下流行的泉州“簪花”元素,展现传统宋江阵的阵法以及刣狮(shī)、南拳等多种南派绝技,并且以高甲戏这一戏曲剧种为载体(zàitǐ),展示新时代不同风貌的泉州宋江阵。
宋江阵是(shì)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且由来已久。关于起源有不同的说法(shuōfǎ):一说是明朝末期,由于民生凋敝、海防薄弱,盗贼勾结倭寇侵扰闽浙(mǐnzhè)沿海,泉州、漳州地方守土官兵结合乡民(xiāngmín)组织自卫团练,传授乡民兵器、拳术及布阵等兵法,目的是联合阻击倭寇,保乡卫土;一说宋江阵的创始人是泉州少林五祖拳师蔡玉明,他(tā)结合拳术、狮阵与(yǔ)剑狮,并效法水浒一百零八条好汉“替天行道、忠义双全”的宋江精神,农闲(nóngxián)习武练身,岁时节庆宣扬武威,神诞庙会出阵敬神,借以自娱和娱神(yúshén)。
此外还有源自明郑时期郑成功的(de)“藤牌兵”及“五花操兵法”、源自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“鸳鸯阵”或“藤牌舞”、源自明初(chū)小说《水浒传》宋江攻城所(suǒ)用的武阵及其一百零八(yìbǎilíngbā)星宿神话等说法。总体而言(zǒngtǐéryán),宋江阵大约源于明朝。值得一提的是,台湾学者大多认为台湾的宋江阵始于明郑时代,是郑成功入台之后操练军队,进而将地方武力与民间信仰(xìnyǎng)融合所流传下来的民俗。
此次(cǐcì)演出基本保留了上述源说的元素(yuánsù)(yuánsù),团员身着统一服饰、手持“藤牌”与(yǔ)“兵刃”,旗斧开道,正副旗手挥舞,随着锣鼓节奏变幻,集体进行队形、布兵列阵演练,各种阵式相继出现,并与传统的泉州刣狮元素相融合;在阵法变换中,融入(róngrù)(róngrù)南派传统拳术表演,使用的器械有单刀、钩镰枪、棍、挞刀、大刀(dàdāo)、盾牌(dùnpái)等。器械均有对练套路,基本保留了传统宋江阵的原貌。其间以“水浒传”中戏曲人物造型穿插阵法之中,并将泉州“簪花”元素融入演员的服饰造型,是此次泉州宋江阵的新意所在。
宋江阵(sòngjiāngzhèn)又被称为“套(tào)宋江”,原始的宋江阵相传由(yóu)108人组成,以(yǐ)喻三十六天罡、七十二地煞。如今的宋江阵规模多以36人阵、72人阵为主,而此次泉州宋江阵保留了原始宋江阵的风貌,以108人为阵。除了所需演出阵法的团员之外,尚有锣鼓队员及替换(tìhuàn)人员,所以组成一团宋江阵实属不易,操演起来也非易事。
泉州宋江阵(zhèn)(zhèn)的另一亮点(liàngdiǎn)在于(zàiyú)设置了全程解说(jiěshuō),便于观众更好地了解(liǎojiě)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。原始宋江阵开场一般是有“发彩”仪式的,即演出前集合所有武器以鞭炮围绕炸之,紧接着擂鼓,队员齐声高呼并取回兵器,手持各式兵器排成两列,由掌头旗者领队排成圆圈向宋江爷(yé)行礼,之后做各种阵式表演。此次共设置了黄蜂出巢阵、青龙阵、田螺阵、蜈蚣阵、蝴蝶阵、车轮阵、连环阵、八卦阵、长蛇阵9种阵法,其中最重要的八卦阵据民间传说有着无比威力,这是宋江阵与(yǔ)闽南信仰相互融通的最好见证。
展示阵法之后,以高甲戏演员敷演“水浒”中的(de)人物(rénwù)。事实上,高甲戏的这些原始程式大多从宋江(sòngjiāng)阵而来。据《福建戏曲志》记载:高甲戏前身是(shì)宋江戏。明末清初,闽南沿海农、渔村庄每逢迎神赛会等喜庆(xǐqìng)节日,村民们会装扮梁山好汉游行于村里,间或就地进行简短表演,由此出现儿童演出宋江故事,时称为“宋江仔”。清道光以后,由成年人组成的戏班出演,群众称之“宋江戏”。
宋江戏以武打为主,其套数(tàoshù)多采用民间的刣狮(即(jí)由艺人扮成武士,手执各种武器,分别与雄狮搏斗),现存舞台上的武打套数“冷煎(jiān)盘”“大碰场”“凤摆尾”等,保留了刣狮的传统表演,也吸收了提线木偶的武打,称为(chēngwéi)“嘉礼打”。乐器用大小(dàxiǎo)唢呐,配以南锣、南鼓(nángǔ)。保留下来的剧目有《李逵大闹忠义堂》《抢卢俊义》《扈三娘替嫁》等。
高甲戏原名“九甲戏”,即因初期(chūqī)高甲戏由(yóu)9个角色构成。但在闽南方言中“九”与“狗”谐音,显得不雅。后来,也就(jiù)采用道具惯用的“戈”和服装常穿的“甲”,正名为“戈甲”,于是便有了“戈甲戏”的名称。而“戈”与“甲”是宋江阵操演的基本(jīběn)武器。
此次演出专门设置了致敬“宋江戏”的(de)环节:角色两两出演,甚至(shènzhì)对阵,也更加符合宋江阵(sòngjiāngzhèn)阵法之要求。有手执金杆双(shuāng)耳画戟的一丈青扈三娘(hùsānniáng)与(yǔ)双手拿小方锤的矮脚虎王英、手执双匕首的母夜叉孙二娘与菜园子张青、手拿走棍的鼓上蚤时迁与手举(shǒujǔ)白带棍的行者武松、手持板斧的黑旋风李逵与行者武松对阵,其后分别是金枪手徐宁和花和尚鲁智深、大刀关胜和霹雳火秦明、母大虫顾大嫂和一丈青扈三娘一一操演,精彩纷呈。
(作者单位:泉州市(quánzhōushì)戏剧研究所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